朝顏
收到《中華讀書報》編輯舒晉瑜的著作《中國女性作家訪談錄》時,我正在閱讀魏微的長篇小說《煙霞里》。翻開目錄,一眼看到其中有魏微的訪談《我終于等來了這一刻》,忽然有一種意趣相通之感,仿佛另一種際會,經(jīng)由這本書達成。
全書收入30位女作家的30篇訪談,從“20后”到“70后”,洋洋40余萬言,分量極其厚重,內(nèi)容極其豐富。從年齡最大的宗璞到年紀最輕的魯敏,一路讀下來,能看得出舒晉瑜在結(jié)構(gòu)上的用心。一條清晰的時間線索,貫穿著中國跨越60年的女性文學史,用文學編年史來形容也不為過。正如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閻純德先生所言,在此之前,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過女作家訪談集,這本書將會是中國文學史彌足珍貴的史料檔案。這部書出版之時,“40后”女作家凌力、陳祖芬已不在人世,這似乎進一步印證了訪談錄所具備的歷史意義。
在閱讀過程中,我首先被一篇篇精致的“采訪手記”吸引。這些手記,其實是舒晉瑜對女作家們的印象記。它們就像一幀幀簡潔明快的白描畫,著墨不多,卻準確形象地勾勒出了人物的特點。這顯然來自她對訪談對象的深度了解,也來自她在訪談背后所做的扎實功課。舒晉瑜秉持著報人的專業(yè)精神,20多年大量閱讀文學作品,輾轉(zhuǎn)與作家們成為朋友,獲得許多獨家第一手資料。有的作家纏綿病榻,采訪殊為不易,書中有多篇作品是歷經(jīng)數(shù)次訪談之后梳理而成的結(jié)晶,她的執(zhí)著與守望精神著實令人肅然起敬。
書中的訪談對象,皆是成就斐然的女作家,其中大多為我喜愛,我還曾得到過葉彌寄來的簽名贈書,甚是欣喜。她們的作品,我不能說全部通讀過,但幾乎每位作家的作品都有涉獵。不僅僅因為她們獲得了茅盾文學獎、魯迅文學獎等重要獎項,而是她們的作品以及影響力就在那里,不由得我不去接觸。我從少年時開始喜愛文學,印象很深的就有霍達的長篇小說《穆斯林的葬禮》,當時我還是一名初中生,對愛情尚未開蒙,卻在韓新月和楚雁潮的故事里品嘗到了心痛和心碎的滋味。而在今天,當我也成為一名作家,讀到霍達的訪談,看到她說“每一次創(chuàng)作都是嘔心瀝血”,不能不感同身受。事實上,真正的文學經(jīng)典,哪一部不是嘔心瀝血創(chuàng)作出來的呢?
個人以為,作家訪談與作家作品是互為觀照的關(guān)系,其中有對作品的補充延伸,更有對作家個人的深度挖掘。舒晉瑜的問題設(shè)置得都很巧妙,包含著她對作家作品的熟知,以及她自身對文學的領(lǐng)悟。在她面前,這些年歲不一的女作家都敞開了心扉,將最真實的自己呈現(xiàn)給了世人。在閱讀過程中,我一次次醍醐灌頂,深受啟發(fā),像獲得了意外之財那樣時時驚喜著。書中有30位作家的文學觀、生命觀,她們在講述作品的創(chuàng)作過程中,無一不透露出個人的創(chuàng)作密碼與創(chuàng)作態(tài)度,每篇訪談就是一個精彩、豐富而廣博的世界。宗璞、賀捷生、葉文玲等老作家,恨不得把一生的心得都說出來,真是掏心掏肺。于我而言,從前讀她們的作品,是一層感受;如今讀她們的訪談,又是另一層感受。我在想,這部書應(yīng)該放在案頭,當寫作陷入瓶頸、停滯不前時,翻開它,大概率會有茅塞頓開之功效。
舒晉瑜善于從浩瀚的素材中總結(jié)和提煉,全書金句迭出。比如葉廣芩說“文章應(yīng)該像生活一樣簡單”,比如鐵凝說“作家一定要有能力打倒自己”,比如喬葉說“文學是人學,這是金科玉律”……這部書給予我的感動還在于,舒晉瑜并不致力尋求女作家的共性,而是像打開密碼鎖一樣,逐一打開女作家的獨特個性。沒錯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有著獨屬于自己的命運和表達方式。
我與舒晉瑜僅在江西寧都見過一面,她親切、溫潤的氣質(zhì),謙虛、低調(diào)的為人,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而擺在面前的這部浩大之書——《中國女性作家訪談錄》,在加深印象的同時,更讓我生發(fā)出諸多的欽佩。她是一位蓄滿能量的女性,她對文學的貢獻不輸于書中的30位女作家。而我最大的希望是,有一天能成為她的訪談對象。